
北宋时期,涌现了许多文学巨匠,其中包括欧阳修和曾巩。欧阳修在当时的文学界地位非常重要,他不仅是文坛的领袖,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,推动了文学的发展。曾巩也不容小觑,作为与欧阳修并列的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他的文学成就同样值得称赞。
然而,尽管曾巩才华出众,科考之路却并不顺利,屡试屡败,最终才取得了成功。更为有趣的是,在同一年,他的妹婿等六人也一同考中。那么,为什么这么有才的曾巩在科考中屡屡失利呢?这其中的原因,和他的恩师欧阳修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曾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,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时期的名臣,这为他的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。曾巩从小聪明过人,记忆力出众,小时候他常常能脱口吟诵诗句,周围的人都称他为“神童”,因此家里人对他特别重视。他和兄长曾晔一同读书,显示出极强的文学天赋,十二岁时便尝试写作《六论》,一写即成,文辞犀利,气吞万里。
展开剩余75%在二十岁时,曾巩的名声已然传开,大家都认为他是未来的文学巨才,甚至认为他在科考中定会取得好成绩。18岁时,他跟随父亲进京,并凭借自己的才华结交了许多名士,其中不乏王安石、杜衍、范仲淹等人。这些人不仅在学术上对他有所帮助,还为他的仕途铺路。但现实却出人意料,尽管他擅长策论,但对当时流行的时文有所轻视,首次科考便落榜。
此时,曾巩的家庭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。1034年,他的父亲曾易被任命为信州玉山的知县,并在任期内做出了不少成绩,赢得了升迁的机会。北宋当时规定,知县每年会进行一次考试,三年一次调任,而升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州的态度。信州知州钱仙芝在视察时曾提出要求贿赂,曾易装作不懂,钱仙芝愤怒后,暗中报复,将曾易以“贪污受贿”的罪名抓捕,导致曾易的升迁之路彻底断送。
曾巩的父亲因此被罢官,家境急剧下滑,曾巩也因此在1041年返回京城,准备重新参加科考。然而,尽管从小被称为“神童”,他的第一次科考仍然没有通过。失败的原因,除了曾巩未能适应当时流行的西昆体和太学体,还因为文风上与时下的偏好不符。兄弟二人都未能考中,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打击。家境贫困,生计艰难,甚至有些人开始轻视他们。
随着家庭的衰落,曾巩不得不自己寻求生计,他开始带领弟弟和妹夫一同耕种,并且借助朋友如刘沆、范仲淹的帮助,度过了这段艰难时光。曾巩虽然生活困顿,但依然坚持读书,并且花费心思去购买田产,自给自足。
直到他32岁时,终于成婚。结婚后,生活逐渐好转,曾巩也可以更加安心地投入学业。他和兄弟们在邻居家后院建立了一个书房,继续潜心读书,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逐渐改善。几年后,曾巩和弟弟、妹夫等六人再次来到京城,准备参加科举考试。这次的主考官是欧阳修,而欧阳修和其他考官一致认为,文章的质量应该以通顺流畅为主,注重表达的清晰与简洁,这恰好符合了曾巩的文风。结果,曾巩和他的弟弟、妹夫等六人成功考中,曾家门中一举六进士,这无疑给曾家带来了光辉的未来。
可以说,曾巩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,更是他遇到了伯乐欧阳修。在这次科考中,欧阳修的支持对曾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其实,能否考中,考官的偏好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而曾巩的坚持与才华,使得他最终获得了应有的认可。经过多次失败,曾巩依然不放弃自己的信念,这就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。
因此,曾巩的故事告诉我们:成功不仅仅是偶然,背后有许多坚持与机遇的交织。虽然他一度因文风与时下潮流不合而屡次落榜,但最终凭借自己的坚守和适应考官的需求,走向了成功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